服务热线全国服务热线:

18953345698

生产设备

日本政府回避中日自由贸易区的原因与对策

时间: 2025-04-20 23:28:53

作者: 火狐体育葡萄牙官方合作

   详细介绍

  对于中国政府主动建议的中日自由贸易区,日本政府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中日自由贸易区是打破当前中日关系僵局的重要方法,对发展中日经济关系和促进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共同体的发展都具备极其重大的意义。因此,中国应该一如既往,继续倡导中日自由贸易区。

  为进一步推动中日经济关系发展,中国政府在建议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又主动提出了中日自由贸易区的建议。这体现了中国一贯重视中日关系的外交政策,表明中国格外的重视中日关系、努力改善和发展双边经贸合作伙伴关系的真心诚意和积极姿态。对于中日FTA,日本以民间为中心,有关方面大都持积极态度,一些民意调查对中日FTA的关注度也是很高的。尽管如此,但直到小泉首相下台之前,日本政府对中日FTA始终没公开表态,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其实,早在2002年10月16日,日本外务省在其制定的《日本FTA战略》中,就确定了以东亚为中心,以韩国、东盟和东盟各国为主要对象缔结FTA的政策;至于中国,则被放在了中长期考虑的地位。其后,日本政府一方面以韩国、东盟和东盟各国为中心积极推动FTA/EPA,慢慢地加强了紧迫感;另一方面,却与国内出现的中国经济热背道而驰,对中日FTA一字不提,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日本政府一再声称重视中日关系,说中日关系是日本“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并承认发展中日经济关系有利于日本的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但是,以日本政府实施“关于主要FTA/EPA对象的选择标准”为标志,日本政府不仅在政治上没有真正把中国作为友好国家,而且在经济上也没有真正把中日经济关系作为推动日本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有利因素。这无疑是日本政府回避中日FTA的重要原因。而其背后,则是日本蓄意争夺东亚经济联合的主导权。

  2002年以来,外务省、经济产业省和内阁会议根据日本国家利益的需要,分别制定了主要FTA/EPA对象的选择标准。其中,日本外务省在《日本FTA战略》中明白准确地提出:从日本对外经济关系、政治外交和安全保障方面考虑,在选择自由贸易对象时,既要着眼于经济稳定和未来的经济关系,又要考虑改善和加强政治关系、实现区域稳定的可能性。首先,选择的主要谈判对象必须是与日本关系紧密、并且是经济上相互依存、有互补性的国家和地区。其次,为使FTA/EPA促进双方的结构调整,建立更有效的经济体制,一定要选择对自由贸易准备充分、具有一定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具体选择标准如下:

  (1)经济标准。具体包括:谈判对象的经济规模和发展阶段;通过FTA/EPA,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日本经济发展、扩大双方贸易关系和经济关系;日本经济界的要求;对方与其他几个国家自由贸易的状况及其对日本的影响;签署FTA/EPA对国内产业以及对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影响;对落后发展中国家的对策。

  (2)地理标准。具体包括:加强亚洲区域内经济关系,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对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对策;加强与其他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战略关系。

  (3)政治外交标准。具体包括:通过经济关系加强友好关系;开展战略性的经济外交;谈判对象的政治稳定性、统治能力和民主化程度。

  (4)现实可能性标准。具体包括:对贸易自由化共识的程度;敏感产品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对方的诚意;日本国内的呼声。

  (5)时间标准。具体包括:日本的市场开放能力和谈判能力;与WTO谈判的关系;与日本政治、外交和经济的关系;与其他几个国家和地区自由贸易的进展情况。

  2006年3月8日,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在《什么是日本的经济外交》的演说中,再次强调为确保日本国家的经济利益,在选择EPA谈判对象时,必须考虑如下七点:第一,是否有助于扩大贸易和投资,改善当地日资企业的经营环境;第二,因为没有缔结EPA而受到了排挤和损失的状况是不是必须改变;第三,是否有助于确保资源和粮食的稳定供给;第四,是否有助于日本的结构改革;第五,是否有助于促进专业和技术性劳动力的流入;第六,是否有利于形成对日本有利的国际环境;第七,根据谈判对象国的情况,缔结EPA是否是发展双边关系的最佳选择。麻生强调:“如果考虑上述七点,那么所缔结的EPA对日本来说就是以强力约束的方式建立一个个伙伴关系。”“在建立伙伴关系方面选择正真适合的理想的方式,其开花结果就是经济伙伴协定。”

  自2000年11月中国率先提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议以来,日本就受到了刺激,感觉“在外交上很难看”,并担心“一旦中国主导下的东亚经济联合取得实质性进展,日本就会被甩在后面”,不时摆出了争夺东亚经济联合主导权的架式。日本政府认为,只要抢在中国之前与东盟各国、韩国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缔结了EPA,就会加强与上述国家的经济伙伴关系,确保其对东亚经济联合的主导权。引人注目的是,日本政府不仅蓄意争夺东亚经济联合的主导权,回避中日FTA,个别政府要员甚至怀疑中国对东亚经济合作的积极作用。

  2005年以来,围绕东亚峰会和东亚共同体,尽管中国政府一再表示支持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主导作用,无意争夺东亚合作的主导权,但日本政府却争当“盟主”心切,冷战思维严重,处处担心中国影响扩大。为此,日本政府在积极主张吸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核心成员的同时,就试图借助所谓“发达国家的同质性”,利用澳新两国来削弱中国的影响力。日本媒体也认为,小泉首相在东亚峰会发表演说强调东亚共同体要坚持“自由、民主、人权等普遍的价值观”,把这作为“亚洲地区的共同课题”,其目的是牵制中国,争夺东亚主导权。

  中国和日本是东亚的两个经济大国,对东亚区域经济、区域政治和区域安全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因此,作为东亚地区的核心大国,中日两国在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中日两国的自由贸易,就没有东亚自由贸易区,也就没有东亚共同体。面临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共同体发展的历史潮流,中日两国应该以双边合作促进区域合作,在相互合作中解决双边矛盾,一同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共同体的进程。

  尽管中国政府主动建议的中日自由贸易区没有正真获得日本政府的回应,但既然主动提出了建议,就不能因为一时的挫折而偃旗息鼓,而是要继续努力,争取建议付诸实施。毫无疑问,与中国现已签署协定或正在谈判、正在进行一同研究的FTA相比,中日FTA无论从政治方面看,还是从经济方面看,其谈判和达成协议的难度都是最大的。但是别忘记,中日FTA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也是最大的,这乃是毫无疑义的。越是政治意义大、经济意义大的自由贸易区,就越是难于实现,这是全部符合逻辑的事情。

  双边自由贸易并不是永恒的。就东亚地区而言,包括中国-东盟FTA、日本-东盟FTA、韩国-东盟FTA以及中日FTA、中韩FTA、日韩FTA等在内,现已缔结和今后缔结的FTA都是走向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共同体的发展阶段或过渡形式。一旦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共同体建立起来,上述FTA就都将完成其历史使命,自动地退出历史舞台。根据中日FTA的难度以及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共同体的进程,中日自由贸易实现之时,很可能就是中日FTA自动失效之日。换言之,将要费很多周折谈判和缔结的中日FTA,有很大的可能性是一个最短命的FTA。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煞费苦心呢?理由很简单,主要是因为双边自由贸易是走向区域内自由贸易或多边自由贸易的发展阶段或过渡形式。假如没有双边自由贸易这个发展阶段或过渡形式,区域内自由贸易或多边自由贸易也许是不可能的。美加FTA缔结于1989年,1994年就自动失效了。尽管如此,美加FTA的意义仍不可低估。很明显,假如没有美加FTA,就不会有北美自由贸易区。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新世纪初,欧盟与东欧各国分别缔结的FTA,在2004年5月东欧各国参加欧盟后,也都自动失效了。尽管这些FTA都已自动失效了,但它们却都完成了各自的历史使命,这就是加快了欧盟东扩的进程。中日FTA在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共同体方面,也应该完成相同的历史使命。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